乾隆時代,朝廷中人才輩出,難道就沒有一個人比和珅更能干了?
不錯,乾隆朝是出了不少人才。論學問,遠的不說,由于電視劇的宣揚,如今盡人皆知的劉墉、紀曉嵐,就都不比和珅差。此外,乾隆朝有許多著名的飽學之士如王昶、盧文、王鳴盛、錢大昕、余蕭客、翁方綱、陸錫熊、余集、邵晉涵、桂馥、孫星衍、王念孫、段玉裁、朱筠、姚鼐、彭元瑞、竇光鼐等人,都是學術名流,但是相對和珅而言,大都沒有得到乾隆的特別重用。究其原因,第一,他們都是漢人。第二,他們的年紀大都偏老。第三,這些人相對地都有些傲骨,不肯死心塌地地像和珅那樣當奴才。第四,劉墉駝背,俗稱“劉羅鍋”;紀曉嵐個子瘦弱矮小,從畫像看,樣子像沈鈞儒,都沒有和珅那種風流倜儻的儒雅的翩翩風度。—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即便不是愛男寵,天天在眼睛面前晃動的人,長得順眼一些,總比丑八怪看著舒服。第五,也是最最主要的一條原因,就是乾隆相信的是“英才治國”,而不相信“學者治國”。他總是把學者看成是腐儒。而腐儒的通病,就是辦事瞻前顧后,總有許許多多孔孟之道在那里作怪。他嘴上不說“讀書越多越反動”,心里其實是相信“讀書越多越腐朽”的。還拿紀曉嵐來說,他號稱一代文宗,乾隆皇帝主要也就是用用他的知識學問,讓他去當編纂《四庫全書》的老學究,始終沒有拿他當做“治國”的棟梁。所以紀曉嵐數十年的仕途生涯中,除了《四庫全書》總編纂這個留名青史的不是官銜的官銜之外,一直在禮部、兵部、都察院這幾個部門來回轉,沒有在政治經濟性較強、地位比較重要的吏部、戶部、刑部任職,至于軍機大臣、內閣大學士這些政治軍事的中心職務,和他根本就沒緣分。乾隆所需要的是有魄力有膽識的經天緯地的治國之才,而不是腐儒。在乾隆的眼中,紀曉嵐就是一個腐儒,而且不僅僅是這樣看,而且公開說了出來。乾隆五十年四月,在員外郎海升打死妻子吳雅氏一案中,當時紀曉嵐正任左都御史,因為失察案情而遭到乾隆皇帝呵斥的時候,就說過“其派出之紀昀,本系無用腐儒,原不足具數”這樣的話?梢娂o曉嵐在乾隆的心中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物。
直到和珅出現,于是天造地設,歷史的偶然造成了一個必然:乾隆與和珅的緊密結合,導致中國歷史創造了一個畸形的時代。
再從和珅這方面看:和珅絕不是一個草包;乾隆皇帝重用他,既不是因為和珅善于吹牛拍馬,也絕不是皇帝看走了眼。在許多方面,可以說他就是一個“小乾隆”。他和乾隆一樣,也精通漢滿蒙藏四種語言文字,也善于詩詞書法,而且很善于應付各種人際關系。也就是說,他雖然沒有紀曉嵐的書讀得多,但他絕對比紀曉嵐會做官、會治國。而他的最大優勢,就是年輕力壯,不知疲倦,而同時具有如上能力的人,卻缺少他那顆善于揣測主子心思的“聰明的心”、那顆甘愿當奴才而不覺得自卑可恥的心。
許多不了解清廷政體運轉的人,往往被小說和電視劇所描繪的場景所誤導,以為當皇帝的,不管有事兒沒事兒,天天早上五更都要離開熱被窩和妃子的懷抱去“上朝”。
許多小說中描寫,皇帝和大臣,當然也包括宮女、太監和侍衛、婢仆等等相關人員,都必須三更就起床,精心梳洗打扮,然后文官坐轎、武官騎馬,來到朝房靜靜等候。聽到景陽鐘鳴,凈鞭三響,于是文官在左,武官在右,魚貫進入金鑾殿,按官位大小排班站立。這時候皇帝在太監和宮女的簇擁下,緩步從后宮慢慢走出,款款地在龍椅上坐下,接受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大禮參拜之后,讓太監喊一聲:“有本啟奏,無本卷簾退朝!”于是大小臣工,紛紛把那些無法處置的、爭而未決的、雜七雜八的天下大事拿出來請皇上拿主意,經常一議議到日上三竿,累得皇帝也只能打著哈欠回到后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