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吾去愛 > 歷史 >

和珅最大的失誤就是沒算到乾隆死后怎么辦

來源:小編整理2024-12-01 09:31作者:黃日展

和珅

清代皇帝就這樣上朝處理朝政么?他事先什么情況都不知道,就臨時接受臣工們突然襲擊式的考問?他是神仙還是萬事通?文武百官就這樣天天有事兒沒事兒隨大溜一起到金鑾殿朝見皇帝,就為了三呼萬歲、三跪九叩行這個大禮?還有,宰相首輔就這樣把什么事情都當著所有官員直接向皇帝提出來,一點兒也不保密?隨便想想,似乎都不合理。

如果當皇帝都這樣辛苦,誰還愿意當皇帝呀?他傻呀?還不如當一個只拿俸祿啥事兒不管的王爺舒服呢!如果當京官的不論有事兒沒事兒天天都要半夜里起來去上朝,要到中午才回來,他白天還有時間、有精力辦公么?他晚上還有睡覺的時間么?隨便想想,也還是不合理。

其實,這都是文藝家的誤導。寫小說的作家,電視劇的編導,其實他們自己都不知道皇帝是怎么處理朝政的,一遇到有國家大事要商量,總是把皇帝請到金鑾殿上去“臨朝聽政”。其實,皇帝辦公,滿不是那么回事兒!

“金鑾殿”,指的是北京故宮三大殿中的“太和殿”。其實,它不是皇帝上朝處理國政的地方,而是皇帝登基和舉行大典的地方。—相當于今天的人民大會堂。

清代并沒有固定專設的“早朝”。清代前期的“御門聽政”,多少有些“早朝”的意思,但也不在太和殿。順治當皇帝的時候才六歲,順治元年八月在沈陽故宮的大政殿登基,九月進北京。由于當時紫禁城內前朝的三大殿都被燒毀了,登基大典,就是在太和門舉行的。在他親政之前,國事都由攝政王多爾袞代為處理。辦公聽政,一般都在武英殿。順治七年,多爾袞死了,十三歲的順治開始親政,修復了三大殿,就住在乾清宮,國事也大多在那里處理。

清朝沒有一早就聚集官員站班議事的制度,而是由內閣向皇帝匯報政務?偟恼f來,不過是讓皇帝知道一下而已,大權實際上都操在內閣大臣手中。當時未成年的順治、康熙,早起還要上學,因此召見或者覲見,都安排在皇帝放學之后、午飯之前。如果有重大政務,則隨時召見,地點并不固定,一般選擇就近召見。康熙成年之后,沿襲明制進行“御門聽政”,冬春季早上六點,夏秋季早上五點,先在乾清門,后來改在太和門聽取官員匯報。這倒是有點兒像是早朝。像康熙年間著名的抗擊沙俄的雅克薩之戰、平三藩等重大決策,其實都是在“御門聽政”中決策的?滴酢⑶≈蟮牡弁踔饾u疏懶,到咸豐年間,“御門聽政”完全廢止了。

太和門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是故宮三大殿的正門,是宮中等級最高的一座門。明清兩朝都有“御門聽政”的制度,也就是皇帝接受臣下朝拜和處理政事制度,相當于古代的早朝。康熙以前的皇帝,都在這里聽政。光緒年間,太和門失火焚毀,現在的太和門,是后來重建的。

太和門前面左右兩側各設銅獅一尊,左雄右雌,威武兇悍。雄獅右足踏繡球,象征權力和天下;雌獅左足撫幼獅,象征子嗣昌盛。

太和門只是一座門,地方也不大,難道皇帝和文武百官全都“露天辦公”?說對了,雖然不是完全“露天”,也相差不多,反正冬天一定夠冷的。至于“文武百官”,那只是一種象征性的說法,能夠直接向皇帝啟奏政務、一起辦公的,絕不是“百官”,而只是少數幾個人。

雍正七年(1729),因西北用兵,需要及時處理軍報,而內閣又在太和門外,恐怕漏泄機密,就在隆宗門內設置軍機房,選內閣中謹密可靠的人入值繕寫,輔佐皇帝處理緊急軍務和政務。雍正十年,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每天早起由軍機大臣向皇帝奏事,根據需要或一人獨自奏對,或多人奏對。地點在養心殿西暖閣,就是三希堂的外間,有秘道與軍機處相通。如果有重大事項要擴大范圍商討,則多傳旨在養心殿進行朝會議事。

  • 今日熱點
  • 一周排行

名人資料

更多
久久成人综合网,亚洲免费视频在线观看,91久久精品一区,国产深夜精品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