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幾十年的考古勘探、發掘與研究,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考古隊隊長劉占成日前首次提出秦陵地宮的營建主要分“六步走”,即建設排水設施、挖掘墓壙、布置墓室、券砌石頂、墓頂封土和回填排水渠等,初步揭開了秦陵地宮營建過程的神秘面紗。
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陵從公元前246年秦始皇13歲開始營建,前后38年時間動用數十萬人力。
“從秦始皇陵建設工程總體上看,由于工期時間長,人力有保證,秦陵可說是統一規劃、同時動工的。”曾參加秦兵馬俑一、二、三號坑田野考古發掘工作的劉占成說,當時的場面是修地宮的修地宮,搞建筑的搞建筑。
根據近幾十年的考古調查勘探,發現其陵區總面積達56平方公里,主體工程包括地宮、城墻、從葬坑等,整體布局完整,埋藏豐富。
劉占成指出,地宮最為復雜,其營建步驟也最為講究,“首先應是排水設施,其次為挖掘墓壙,然后是布置墓室、券砌石頂、墓頂封土和回填排水渠”。
為何最先建設排水設施呢?據秦陵地區地下水文資料顯示,第一層地下水距地表15米左右,第二層地下水距地表30多米。而最新研究表明秦陵地宮的深度為30米左右。秦陵地區地下水源豐富,如不解決地下水問題,地宮的土壙工程根本無法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