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清軍助他消滅李自成后,清軍于他有恩,幫他報了國仇家恨,他若是在當時反清,豈不是恩將仇報?吳三桂不是那樣的人。而且,當時清朝穩坐北京,吳三桂又是個自由人,他歸順清朝有什么不對嗎?但是吳三桂始終存在民族主義思想,一心要恢復漢人天下,他所以隱忍不發,無非是時機不到。
想當時清軍正盛,吳三桂自己實力弱小,他若當時反清,只能是事敗無成,所以吳三桂忍了,這一忍就是30年。這正是吳三桂過人之處,能忍人所不能忍。但他終于爆發了,他于1673年起兵反清,這是他長期以來的目標,他這一舉動就把別人強加于他的漢奸帽子撕得粉碎。但是他運氣不好,他碰上了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最后吳三桂失敗,他則在失敗前三年病死。
綜合吳三桂一生,他處于前所未有的艱難險阻中,但他堅忍不屈,終于做了他想做的事情。有人會拿他迎清兵入關罵他是漢奸,但那是無奈之舉,是他當時可能選擇的最好的一種方案。有人會拿他進攻南明和永歷之死說事,但這與他是否是漢奸有什么相干?永歷又不是他的君主,他殺死永歷不過是殺死一個偽皇帝,談得上“弒君”嗎?那些以此詬病吳三桂的人,真是明朝忠心的奴才,他們以為,吳三桂只要一天是明臣,就永遠是明臣。他們也不想想,如果這種說法立得住腳,那朱元璋又成什么了?朱元璋原是元朝的小百姓,他是不是應該永遠忠于元朝。朱元璋又是小明王的臣子,他是不是該忠于小明王?可是朱元璋反元,殺害小明王。
如果吳三桂應該永遠忠于明朝的話,那朱元璋的舉動豈不是大逆不道?所以,不要用雙重標準看待人和事物。吳三桂反清是他事業的頂點,也是他內心世界的直接反映。吳三桂不想忠于明朝(他不欠明朝的情),他要建立自己的王朝(他當了大周皇帝)。吳三桂雖然不忠于明朝,但他未必不忠于漢族,他怎么會是漢奸?那些將明朝和漢族劃等號的人聽清了,漢族并非只有明朝(明朝將漢族江山丟失,明朝對不起漢人)。吳三桂不想恢復明朝,但他想恢復漢族江山,他這么做了,盡管他失敗了,但他仍然無愧于英雄的稱號。
吳三桂對得起明朝,他不欠南明什么;因為,有一種結局,叫兩敗俱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