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吾去愛 > 歷史 >

難渡深水區:清朝改革如何走入泥潭 并留下隱患

攤丁入畝

來源:小編整理2023-12-20 13:57作者:黃日展

體制內的改革者們,將矛頭指向“以田為經,以丁為緯”、同時征收田賦和丁稅的雙軌征收制,提出了“攤丁入畝”的思路。

康熙

康熙皇帝卻還是有相當顧慮。畢竟,這樣的改革,動的是地主們的奶酪,他們田多丁少,本來承擔的丁稅就很低,而其中不少人又有“功名”在身,享受“國家干部”待遇,無需服任何徭役,一旦“攤丁入畝”,一方面他們的稅賦比重將大大提高,另一方面等于他們將用貨幣化的方式承擔國家的徭役。要動這塊奶酪,當然要慎而又慎。

康熙55年,康熙低調同意了廣東的試點要求,“準廣東所屬丁銀,就各州縣地畝攤征,每地銀一兩攤丁銀一錢六厘四毫不等。”隨后又加上了四川,“田載丁而輸納,丁隨田而買賣。”

兩省的試點相當成功,“公私稱便”,但直到康熙駕崩,“攤丁入畝”還依然停留在試點階段,他把這個任務留給了下一任的領導核心雍正皇帝。

雍正接手的攤子,表面光鮮,內里腐爛。康熙延宕下來的很多工作,到了雍正手里,都成了無法回避的“硬骨頭”,甚至時不我待的“急難險重”。

登基之初(雍正元年,1723年),對于是否推行及何時推行“攤丁入畝”,雍正皇帝依然相當猶豫。直隸巡撫李維鈞奏請在天子腳下先行推行,雍正的答復是:“此事尚可少緩,更張成例,似宜于豐年暇豫、民安物阜之時,以便熟籌利弊,期盡善盡美之效。”(《雍正朝實錄》)

但是,他還是將奏折下發戶部,要求戶部拿出意見。戶部經討論后,贊同直隸的想法,建議中央“應如所請”。

自此,直隸確定自次年(1724年)起開始推行“攤丁入畝”。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直隸做出表率后,各省紛紛仿效,至雍正十三年,直隸、福建、山東、河南、浙江、陜西、云南、江蘇、安徽、江西、湖南、廣西、湖北等13個行省基本上實行了“攤丁入畝”。以康熙五十年為基數確定的全國人丁數(2460萬)和全國丁銀數(335萬余兩),都固定下來,基本被攤入了各地的田賦中,“地丁合一”,一體“輸納征解”。

將人頭稅和土地稅合二為一的“攤丁入畝”,“因田起丁,田多則丁多,田少則丁少”,最大的受益者是農村的無田貧農及城市平民,他們因此擺脫了徭役。流民終于大幅度地減少,一種大維穩的格局逐漸實現。

人口的迅猛增長,是這種維穩格局的第一產物。

還有一個階層在無意當中成為受益者——那就是城市的中產階層。這個富而不貴的階層,之前也必須承擔徭役,而如今因為沒有田產,正變得一身輕。這當然是一種新的不平衡,不過在大維穩的格局下,實在無關大局。

農村的縉紳大戶,則成了這一改革的成本承擔者。“攤丁入畝”打破了此前賦稅負擔的階級界限,“無論紳衿富戶,不分等則,一例輸將”。而之前,縉紳及有秀才、舉人等功名的人,享受國家干部待遇,無需服徭役或繳納丁稅。而改革之后,“干部”們能夠享受的特權,只是豁免地丁以外的其他雜差,而他們繳納的新地租中,包含了此前他們無需負擔的丁銀,這等于是他們用貨幣方式開始承擔徭役。

“攤丁入畝”簡化了稅則,更為有效地保障了財政收入,之前因恐懼于賦稅而隱匿的人口,日漸浮出水面。新制度下,稅收只與土地掛鉤,與人口無關,此前征收難度相當大的丁稅,被捆綁進了不可移動和隱匿的土地稅,這大大提高了政府的征收效率,各地財政收入有不同程度的“溢額”情況。

“攤丁入畝”后,政府不能再下民間攤派徭役,轉而到市場上購買勞動力,推行“雇役制”,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失地農民提供了再就業機會,并推動了勞動力市場的興起。

  • 今日熱點
  • 一周排行

名人資料

更多
久久成人综合网,亚洲免费视频在线观看,91久久精品一区,国产深夜精品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