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吾去愛 > 歷史 >

難渡深水區:清朝改革如何走入泥潭 并留下隱患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來源:小編整理2023-12-20 13:57作者:黃日展

承擔了更多賦稅的農村富戶們,試圖用群體性事件給政府施壓。雍正四年(1726年)八月,浙江某地,“田多丁少”的富戶們“蠱惑百余人,齊集巡撫衙門喊叫,攔阻攤丁”,政府官員不知是真被嚇壞了,還是半推半就,還真同意暫緩推行“攤丁入畝”。但是,這樣一來,又刺激了“田少丁多”、人數更大的那個人群,他們見政府既然吃這套,便也如法炮制,“聚集鄉民圍轅吵鬧更甚”。果然,只要嗓門大,政府就能聽進去。群體性事件,成為不同的利益集團示威的工具。在這種環境下,官員如果沒有定見和魄力,不習慣于直面民眾間的利益沖突,其執政能力和執行能力都將面臨艱難的考驗和煎熬。

雍正

改革是利益的調整,幾家歡樂幾家愁。“攤丁入畝”后的一些沖突,起因就是各地改革前后賦稅壓力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比如湖北鐘祥縣,一直是田多丁少,如果以本縣為單位“攤丁入畝”,賦稅的增量并不多。問題是,湖北實行的是全省均攤,這樣一來,自身田多丁少的鐘祥縣,分攤到的丁銀就大大增加了,從之前的每年2430兩,猛增了3586兩,足足翻了一倍多。郁悶的當地農民紛紛在城東的武當宮集會“散步”,這本需要官府說服解勸,哪知道知縣王世經也是個蠻干的人,火上澆油,直接動用警力驅散,結果導致流血沖突,集會的民眾居然落水淹死100多人,釀成了轟動全國的大案。

其實,嚴格地說,這類還稱不上是對“攤丁入畝”的抵制或反抗。興一利必有一弊、治一經必損一經,改革所帶來的利益調整,幾乎必然伴隨著類似的利益沖突,難以出現人人盡開顏的皆大歡喜局面。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農村富戶們在醒過神來之后,立即有了應對之策,那就是將他們肩頭增加的負擔,再轉嫁給租佃戶們。而對于無地農民而言,能跳出農門成為手工業者或工商業者的,畢竟還是少數,大多數人只能通過種地維生,需要租佃田地。這群位于食物鏈最底層的人群,最終只能承擔起那些增加出來的成本。

  • 今日熱點
  • 一周排行

名人資料

更多
久久成人综合网,亚洲免费视频在线观看,91久久精品一区,国产深夜精品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