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吾去愛 > 歷史 >

難渡深水區:清朝改革如何走入泥潭 并留下隱患

“合理”貪腐

來源:小編整理2023-12-20 13:57作者:黃日展

“合理”貪腐

康熙

八旗兵的軍刀在這種糖衣炮彈面前,突然變得軟弱無力,他們能夠征服中原,卻無法征服貪欲。

在推行“攤丁入畝”的同時,雍正皇帝還有另一項大力推行的改革,那就是“耗羨歸公”。

不能讓國家吃虧,這在中國社會一貫都是最大的理由。但是,問題在于,“耗羨”究竟按多大的比例抽取,法無定文,也沒有聽證會聽取民眾的意見,完全由具體負責的官員自行決定。這種巨大的彈性,成為尋租的最好工具。盡管清初對這項明代的苛政、暴政報以絕對的警惕,但八旗兵的軍刀在這種糖衣炮彈面前,突然變得軟弱無力,他們能夠征服中原,卻無法征服貪欲。

以征收“耗羨”為主的橫征私派,已經成為大清官場的常態,康熙皇帝對此心知肚明:“地方官吏諂媚上官,苛派百姓,總督,巡撫,司道,又轉而饋送在京大臣”(《康熙朝實錄》)。但是,他也只能在口頭上三令五申,實際上卻無能為力。

康熙的無奈寬容,是因為他知道,“耗羨”背后的橫征暴斂,除了官員們的修養問題之外,還的確有不得已的因素——體制的問題。

大清國的財政體制,其“一個中心”就是中央集權,“兩個基本點”則是依靠“起運存留”的中央地方分稅,及依靠“奏銷”的預決算制度。

所謂“起運、存留”,接近于如今的“國稅”“地稅”之分。康熙中葉之前,中央幾乎壟斷了全部財政收入,“存留”的比例極低?滴踔腥~之后,略有提升,直到道光年間,地方“存留”的比例也依然低于25%,財權完全集中在中央。地方要動用財政經費,必須申請。這種過于剛性的“計劃經濟”財政,極容易陷入“一收就死,一放就亂”的兩難處境。

而“奏銷”的預決算核銷制度,則要求地方政府按春秋兩季或年度,逐級上報財政收支,逐級承擔領導責任。中央財政部門(“戶部”)根據“例”與“案”(歷年中央所頒布的財政法規和各省應遵行的收支標準),對各省報表進行審核,符合要求的準予報銷,不符合要求的,則退回重做,發現問題的,則對相關官員予以政紀乃至刑事處分,掌控極其嚴格。

這種典型的“強干弱枝”體制下,中央財政一頭獨大,地方財政幾乎被忽略。這帶來一個嚴重的后果,就是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所需資金,以及地方官員的辦公經費,沒有納入中央財政的預算,必須就地自籌。這成為地方官員“橫征私派”的最大理由,并且是堂皇的理由。

此外,清沿明制,官員實行低薪制度,如果不通過擦邊球搞點創收,官員們別說開展工作,即便溫飽都成問題。而無民可刮的中央機關干部,則通過手中權力與地方干部勾兌分潤,整個官僚機器因此而成為依靠灰色和黑色收入驅動的機器。

對此,康熙皇帝只能“難得糊涂”。當時的川陜總督年羹堯,鑒于征收耗羨的亂象,提出應將其制度化,實行“火耗歸公”,明收明補,但康熙皇帝寧愿維持潛規則狀態。

因此,征收耗羨成為大清官場上下默認的潛規則,一邊全國上下身體力行,一邊卻列為敏感詞不能說破。對于高層的裝聾作啞,乾隆后來總結為兩句話:“不敗露則茍免,既敗露則應問”。官員們只要不太過分,沒人舉報,沒有“敗露”,也就聽之任之了;蛟S,領導干部們集體參與這種公開的違紀行為,也為上峰提供了一個隨時可以動用的把柄,反而有利于形成干部隊伍的凝聚力——開個貪腐的口子,這或許也是帝王之術的一部分?

問題是,這種潛規則通過官僚體制的層層放大,最后成為小民的不可承受之重, “州縣有千金通融,則胥役得乘而牟萬金之利;督撫有萬金之通融,州縣得乘而牟十萬之利”。面對這種“被默許”的腐敗,如反腐,則等于自絕于官僚體系;如繼續下去,則遲早官逼民反要亡國。

康熙要維持官場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對此裝傻,膿包就只好留給下一任領導核心雍正來處理。

  • 今日熱點
  • 一周排行

名人資料

更多
久久成人综合网,亚洲免费视频在线观看,91久久精品一区,国产深夜精品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