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吾去愛 > 歷史 >

難渡深水區:清朝改革如何走入泥潭 并留下隱患

耗羨歸公

來源:小編整理2023-12-20 13:57作者:黃日展

“耗羨歸公”

雍正

在無奈的現實面前,雍正不得不接受“耗羨”長期存在的現實,不再幻想著將其禁絕。

對于征收“耗羨”,雍正最初的政治表態也是堅決反對的。雍正元年正月初一,在他發布的一連串施政綱領中,就明確抨擊“今州縣火耗任意加增,視為成例,民何以堪乎!嗣后斷宜禁止”。但是,說歸說,做歸做,如同康熙一樣,在無奈的現實面前,雍正不得不接受“耗羨”長期存在的現實,不再幻想著將其禁絕,退而求其次,思考如何將其對政權的殺傷性減少到最低限度。

“耗羨歸公”是首選項。畢竟,對于一個政權來說,將桌面下的弊政堂皇地端上桌面,這并非體面的事情。既然是弊政,而且是一時無法克服的弊政,雍正就采用了現實的做法:根據雍正的思路,“耗羨歸公”就是將耗羨的征收從暗變明,由省為單位統一管理,實行收支兩條線,嚴防坐支,因此可將其納入官方監管體系,實行陽光收費和陽光開支;“耗羨”的用途,一半左右作為官員的養廉銀,彌補“逼官做賊”的體制漏洞,其余的則全部補充到各地的辦公經費。

雍正二年(1724年)七月,雍正皇帝下旨,全面推廣“耗羨歸公”及養廉銀制度。

“耗羨歸公”后,其作用立即顯現。

首先是各地火耗的征收比率大幅度下降。收支兩條線,收來的耗羨要全部上繳,而養廉銀則按職位和缺份定額化,耗羨從官員們的“私營經濟”變成了“集體經濟”,他們橫征暴斂的積極性就大為消退。

其次,官員們的養廉銀,往往十數倍、數十倍于年薪,有的崗位的“市盈率”甚至達到了驚人的130多倍。這種世所罕見的超級“胡蘿卜”,再加上雍正本人對貪腐行為嚴厲打擊的“超級大棒”,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官員們斂財的欲望。

第三,耗羨歸公后,大大充實了幾乎空虛的地方辦公經費,地方官們要做政績,手中有了資本。

這一改革,真正的要害在于養廉銀的設立,令官員們的切身利益與此項改革息息相關。正因為整個官僚體制成為這一改革的第一受益人,這項改革所受到的阻力,遠遠低于“攤丁入畝”。從某種程度來說,這場改革是一次對官員的“贖買”,通過對官員們“灰色收入”的體制性“漂白”,換取官員們對規則和體制的尊重。

  • 今日熱點
  • 一周排行

名人資料

更多
久久成人综合网,亚洲免费视频在线观看,91久久精品一区,国产深夜精品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