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吾去愛 > 歷史 >

難渡深水區:清朝改革如何走入泥潭 并留下隱患

積重難返

來源:小編整理2023-12-20 13:57作者:黃日展

積重難返

雍正

大清王朝,則迎來了更為腐敗、更為貪婪、當然也更為危險的新時代。

養廉銀最初的發放對象,是地方官員,京官則因為薪水之外還能領取各種津貼,而不在此列。但隨著外官之收益激增,京官真成了“窮京官”,他們無法直接取之于民,卻是管官之官,靠山吃山,也通過收取外官饋遺的方式從中分潤。手頭寬裕了的外官們,為了維持自家地位,亦需朝中有人,至少不可有敵。每遇時節,外官必贈京官財物,夏季謂之冰敬,冬季則謂之炭敬,吉,兇,慶,吊無不贈遺。官場的送禮藝術,日漸發達。

到乾隆朝,不僅京官,甚至軍隊也開始養廉銀,由財政補貼。但是,雨露均沾下,厚祿卻開始更難養廉。一則因養廉銀之肥瘦因地、因職而不均,難免得隴望蜀。得不到“蜀”的,雖然手里拿著“隴”,也還是覺得自家吃虧,要從百姓頭上打主意,填平這“隴”“蜀”之間鴻溝。二則因養廉銀已成分內應得之財,在其位,得其銀,與德能勤績無關,喪失了原本“獎廉懲貪”之功效。三則因為承平日久,上下和煦,官員不再畏刑。

早在雍正批準“耗羨歸公”前,他最擔心的,就是“耗羨歸公”之后,官員們仍會想出別的辦法和名目,征收更多的民脂民膏。他的擔心不久就變成了現實,隨著“耗羨漸同正項”,“州縣貪員,重新征收,于耗羨之外又增耗羨,養廉之中又私取養廉。”乾隆年間,各地征收苛捐雜稅、甚至直接以耗羨名義征收,收取各種陋規的情況,日益嚴峻。高額的養廉銀,已經難以打動領導干部們的心了,他們需要更多的銀子。自乾隆朝開始,至嘉道咸(嘉慶,道光,咸豐)間,吏治日復敗壞。京官吃外官,大官吃小官,小官吃小吏,小吏吃百姓,胃口越吃越大。已經被“整合”到“耗羨”中的各種苛捐雜稅,紛紛重出江湖,“攤丁入畝”和“耗羨歸公”兩項改革,自此都走入了泥潭。

“耗羨之外又增耗羨,養廉之中又取養廉”,這恰恰是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黃宗羲所總結的“積累莫返之害”。這條被后人稱為“黃宗羲定律”,說的正是歷史上每一次稅費改革,將龐雜的稅費合一,同時下令嚴禁其他征收,的確能在短期內達到“向來叢弊為之一清”的效果,但不久就會反彈,那些已經被吸納進單一稅中的苛捐雜費,將獲得重生,再度設立,結果導致實際稅費負擔不斷推向新高。

  • 今日熱點
  • 一周排行

名人資料

更多
久久成人综合网,亚洲免费视频在线观看,91久久精品一区,国产深夜精品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