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吾去愛 > 探索發現 >

二戰時期日本陸軍編制及與德軍美軍的差距,日本陸軍現行編制

來源:小編整理2023-12-20 13:57作者:admin

日本在建立現代陸軍的過程中,初期曾崇拜學習法國的軍事理論和體制,后來基本上改為以德國的軍事理論和體制為藍本,并向先進的西方制度學習,建立起地區義務兵役、軍事預備役的征兵體制。即日軍每個師團平時駐守的地區,本身就是其征兵機構的師團管區,也是其征集補充兵源的地區,其全部士兵和中下級軍官全部來自這一地區。所以,在日軍部隊的歷史上就曾出現過一家祖孫數代都曾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同一支部隊中服役并參加歷次戰爭的情況。同時,日本陸軍常備主力師團也常以地名來表示。如;第一師團,因其長期駐守東京地區,其全部士兵和全部中下級軍官為東京地區人,故又稱為東京師團。以此類推,第二師團又稱仙臺師團,第三師團又稱名古屋師團,第四師團又稱大阪師團,第五師團又稱廣島師團,第六師團又稱熊本師團,第七師團又稱旭川師團,第八師團又稱弘前師團,第九師田又稱金澤師團,第十師團又稱姬路師團,第十一師團又稱善通寺師團,第十二師團又稱久留米師團,第十四師團又稱宇都宮師團,第十六師團又稱為京都師團等等。

日本陸軍軍銜

二戰時期日本陸軍編制及與德軍美軍的差距,日本陸軍現行編制 - huzaxi2006@126 - 胡展翔的博客

 

二戰時期日本陸軍編制及與德軍美軍的差距,日本陸軍現行編制 - huzaxi2006@126 - 胡展翔的博客

     日本陸軍軍銜共計6·等16級,即大將、中將、少將、大佐(校)、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準尉、曹長(上士)、軍曹(中士)、伍長(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日本陸軍也有元帥軍銜,但規定由日本天皇從戰功顯赫或資深的大將中選任,頒賜元帥封號,自明治維新后至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共有17位陸軍大將被天皇頒賜元帥軍銜。日本軍銜與有些國家不同的是,大尉、大佐、大將的領、肩章上都只有3顆而不是4顆星。在日本陸軍中,軍司令官常是中將或大將軍銜,師團長多是中將軍銜,旅團長多是少將軍銜(也有個別是中將軍銜的),聯隊長多是中佐或大佐軍銜,大隊長多為少佐、大尉軍銜,中隊長多為中尉軍銜,小隊長多為少尉軍銜。   

日本軍隊只有陸軍和海軍兩個軍種,雖然其曾擁有強大的航空兵部隊,但也只是分屬于陸軍航空兵和海軍航空兵,而沒有獨立的空軍。日本的海軍和陸軍,從服裝顏色上很容易區別出來。而日本陸軍各兵種的服裝雖基本一致,但也可以從其佩帶的肩章和領章的顏色上加以區分,如日本陸軍步兵肩領章底色為紅色,炮兵為黃色,騎兵為綠色,工兵為茶色,輜重兵為深藍色,航空兵為天藍色,憲兵為黑色,軍醫為深綠色,軍法官為白色,財會官為銀茶色等等,按照日本1889年憲法規定,日本天皇為國家最高元首,為日本陸海軍最高統帥,可以指揮全國所有軍隊。

但實際上由于20世紀以后日本軍閥勢力強大,形成由軍人左右國家政策方向的局面,而軍方人物中最有實權的是當時被稱為日本陸軍"三總長"的陸軍大臣、參謀總長和訓練總監。陸軍大臣是日.本陸軍省的首腦,主管政府國防政策、部隊動員、國防預算、武器研制等,對有關軍政問題可以與總理大臣或參謀總長并列上奏天皇,也可單獨上奏天皇;參謀總長是日軍參謀本部的首腦,其主要職責是輔佐天皇指揮陸軍,并代表天皇下達作戰命令;訓練總監則控制著日本陸軍各兵種的全部初、中級軍校。所以,日本陸軍"三總長"的傾向常常決定著日本軍方的決策方向。如果日本軍方對日本某一屆內閣政策不滿,即可不派現役陸軍中將或大將至政府中擔任陸軍大臣,使內閣無法產生或倒臺。通過這種方法,日本軍閥就可以操縱國家的政策方向了。  

侵華日軍的戰斗序列 

    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野心自甲午戰爭以來逐步付諸實現,至1937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前,日本通過數次戰爭已侵占了中國的臺灣諸島、東北地區、熱河省和冀東地區,還在中國干津地區駐有華北駐屯軍,在上海、青島等地駐有海軍陸戰隊部隊。1937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侵華日軍陷入持久戰的泥淖之中,其部隊作戰時間之長,損失耗費之巨,軍以下基層部隊序列變化之大,在日本與各國盟軍的作戰中是少見的。但總起來說,侵華日軍的序列還是可以歸納成幾條線索。  

 

一、臺灣地區日軍。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后,日本侵占了臺灣地區,后建立起日本臺灣總督府和日本臺灣軍。日本總督多兼臺灣軍司令官,曾任總督的有樺日資紀、桂太郎、乃木希典、兒玉源太郎、佐久間左馬太、安東貞美、明石元二郎、長谷川清、安藤利吉等。其臺灣軍的規模約有1個步兵獨立混成旅團,用以鎮壓臺灣人民的反抗,維持其殖民統治。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后,日軍臺灣軍曾抽調兵力參加侵華戰爭,如進攻武漢的波田支隊和1939年底在欽州灣登陸的鹽田旅團就是日軍臺灣軍的部隊。1942年后隨著日本各條戰線局勢的惡化,日軍在臺灣地區也大肆擴充軍隊,至1945年組成由日軍大本營直接指揮的由安藤利吉中將任司令官的第十方面軍,共約19萬人,負責臺灣地區防務。至1945年10月25日,日本臺灣軍司令官率部在臺北向中國接收臺灣的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長官兼警備總司令陳儀將軍投降,被日本帝國主義霸占50年之久的臺灣寶島才歸還給中國政府管轄.  

 

二、東北地區日軍.日本帝國主義勢力目1895年甲午戰爭后,尤其是1905年日俄戰爭后逐步侵入中國東北地區。日本帝國主義在其控制的中國大連成立了關東州,并于1919年組建日本關東軍,開始正式在中國東北部署軍隊。初期這支由南滿鐵路護路部隊編成的軍隊只有數千入,系逐步發展到近萬人,達到日軍正規師團的規模,后又形成由日軍務主力師團輪流調至中國東北,擔任關東軍部隊的慣例。"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控制了中國東北地區,其扶植下的偽滿洲國也隨即成立。作為東北的太上皇,日本關東軍司令官成為集日本關東州長官、日本駐偽滿洲國大使、日本關東軍司令官"三位一體·的極權人物。為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將中國東北逐步變成日本完全的殖民地,關東軍建制逐步擴大,并建立了大量特務、情報機構和稱為國境守備隊的武裝部隊.由于中國東北地區地大物博,資源豐富,日本決心將中國東北變成其發展大帝國霸業,將來與蘇美英爭一雌雄的堅實基地,更對于關東軍的發展以種種有力的支持,使其迅速發展成為日本陸軍中最強大、最有實力、最有影響力的戰略集團.它擁有完備的基礎軍火工廠』l練基地及龐大的軍需供應基地和邊境工事體系,日軍所僅有的坦克部隊、臼炮部隊、火焰噴射器部隊及細菌戰部隊都在關東軍編制內,就連該部的給養服裝標準也高于日本陸軍其他部隊。如此優勢,加之"天高皇帝遠",日本關東軍常常驕橫無比,自行其是,在許多重大軍政、邊界等問題上無視當時日本當局的約束,引起多次軍事沖突,成為日本當時存在的"下克上"現象的典型,也使得許多日本法西斯少壯派軍官樂于到關東軍內服役,以田"建功立業".由于關東軍裝備最為精良,又是對外擴張的基本力量和戰略總預備隊,故曾在當時被喻為"皇軍之花".1941年7月,關東軍舉行針對蘇聯的"關東軍特別大演習",此時關東軍實力已達極盛,轄有"個師團及大量邊境守備部隊和特種兵部隊,全軍近100余萬人.后因日軍在南洋戰場接連失利,從關東軍抽調大量部隊,致使其實力不斷下降。轉至1945年夏,為對蘇聯進攻做好準備,關東軍再度擴展到3個方面軍,計約96萬余人。1945年8月8日,用當時歐洲戰場最新式武器和裝備武裝起來的130萬蘇聯紅軍越過邊境,向中國境內的日本關東軍發動猛攻,迅速殲滅其主力;9月5日,關東軍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將率部向蘇聯紅軍投降,日本關東軍從此徹底消亡.日本關東軍的歷任司令官有:立花小一郎中將、河合操中將、尾野實信中將、白川義則中將、村岡長太郎中將、煙英太郎中將、菱刈隆中將、本莊繁中將、武藤信義大將、檀田謙吉大將、梅津美治郎大將、山田乙三大將。  

  • 今日熱點
  • 一周排行

名人資料

更多
久久成人综合网,亚洲免费视频在线观看,91久久精品一区,国产深夜精品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