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帝國主義陸軍的編制
日本帝國主義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后時期總兵力已近600萬,擁有200多個師團的番號。其陸軍常備主力師團(師)下轄有兩個步兵旅團(旅),每個步兵旅團(約7700人)下轄兩個步兵聯隊(團),每個步兵聯隊(約3870人)下轄三個步兵大隊(營),每個步兵大隊(約1215人)下轄四個步兵中隊(連)和一個重機槍中隊,每個步兵中隊(約250人)下轄三個小隊(排),每個小隊約70人。另外,師團還直轄騎兵聯隊(約1400人)、炮兵聯隊(約2500人)、工兵聯隊(約1500人)、輜重兵聯隊(約2800人)及通信隊(約650人)、衛生隊(約500人),野戰醫院(約150人)等。一般齊裝滿員的日軍常備主力陸軍師團兵力往往可達2.4萬人,擁有戰馬7630匹、步騎槍14900枝、擲彈筒144個、輕機槍288挺、重機槍54挺、山炮16門、野炮36門等武器裝備,是具有多兵種配合的有強大戰斗力的作戰單位,故這種師團又被稱為甲種師團,日本陸軍第一至第二十師團、近衛師團及中日戰爭爆發后由近衛師團擴編的近衛第二、第三師團,而后組建的戰車(坦克)第一、第二、第三師團和一度由常備主力師團的預備役部隊編成的8個師團,均屬于甲種師團的編制。
1938年后,由于日本帝國主義在侵華戰爭中兵力消耗極大,其后組建的第二十一師團至第四十九師團均取消了旅團級建制,由師團直轄三個步兵聯隊,每個聯隊下轄三個步兵大隊,同時指揮炮、工、騎、輜重兵聯隊等單位,全師團定員減至1.8萬人,配備軍馬2065匹,步騎槍8940枝、擲彈筒216個、輕機槍216挺、重機槍54挺、平射炮18門、山炮12門等武器裝備,這種類型的日軍師團被稱為乙種師團。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戰線再度拉長,兵員更加缺乏,于是又開始緝建丙種師團。這種被稱為丙種師團的部隊又恢復了旅團建制,但取消了旅團下面的聯隊,、即每個師團下轄兩個旅團,每個旅團直轄四個步兵大隊,全師團共八個步兵大隊,加上師團直屬的炮兵大隊、工兵大隊、輜重兵大隊、通訊大隊等單位,全師團定員1.3萬人,配備軍馬2550匹,步騎槍6500枝、擲彈筒192個、輕機槍192挺、重機槍48挺、平射炮16門;迫擊炮32門、野炮12門等武器裝備,日軍第五十師團至第一O九師團均屬于這種編制的部隊。
至1944年秋,盟軍反攻迫近日本本土,日本為準備"本土決戰",又開始組建丁種師團。丁種師團的建制定員與丙種師團大致相同,只是特種兵和自動火器、重火器很少,番號在第一一O師團以后的各師團都是屬于這種編制的師團。
另外,日本陸軍部隊中還有獨立步兵混成旅團、獨立警備隊、騎兵旅團、野戰重炮兵旅團等編制的部隊。步兵獨立混成旅團下轄五個獨立步兵大隊及炮、工、通、輜重隊,全旅團約8280人,配備軍馬1800匹、步騎槍4050枝、擲彈筒120個、輕機槍120挺、重機槍30挺、平射炮10門、山炮20門、野炮12門等武器裝備,是具備相當野戰能力的作戰單位。而日軍獨立警備隊一般管轄六個獨立步兵大隊,共有兵員5450人,配備軍馬420匹、步騎槍3660枝、.擲彈筒144個、重機槍24挺。由于這種部隊沒有重型武器,一般只擔任后方警備任務。日軍騎兵旅團一般下轄兩個騎兵聯隊,共有兵員5600人,配備軍馬5668匹、步騎槍3705枝、重機槍12挺、野炮36門等武器裝備。日軍野戰重炮兵旅團是其陸軍預備隊炮兵,一般有官兵8000余人,配備有100毫米至240毫米的大口徑榴彈炮或加農炮70余門,常用于重點攻堅任務。以上這些部隊常隨作戰任務的變化,配屬各部隊作戰。日本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也有一支規模不小的坦克部隊。日本軍方自1925年開始研制坦克,1929年組建坦克部隊。但初期多以坦克聯隊為建制配屬于陸軍師團,至1936年后才在中國東北公主嶺組建日軍第一坦克旅團。1942年6月,日軍在中國東北的寧安、勃利和綏遠的包頭又組建了第一、第二、第三戰車師團,1944年在其國內組建了第四戰車師團。日軍戰車師團一般裝備輕型坦克100輛、中型坦克335輛、各種汽車1272輛、加農炮36門、高射炮12門、野炮4門、速射炮12門、平射炮6門、重機槍18挺、輕機槍144挺、步騎槍2900枝等。在日軍準備"本土決戰"時期,他們還陸續組建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共7個獨立戰車旅團。但由于日軍的坦克裝甲車在火力、速度、裝甲防護力等方面均與歐美先進工業國有一定差距,故在二戰中對蘇、對美的歷次戰役中均顯得不堪一擊。
日本陸軍在二戰期間也組建過摩托化部隊。1941年夏,日軍首批改建四個師團為摩托化師團,它們是近衛師團、第五師團、第十八師團和第四十八師團。
日本陸軍師團以上的單位是軍,二戰時期日本陸軍曾出現過近60個軍的番號,但用數字序號表示的軍的作戰單位所轄師團數不盡相同,有的軍轄二至三個師團,是典型的軍級單位,也有的軍指揮四至五個師團。更有的軍管轄指揮著九個師團,兵力多達數十萬,這種軍顯然已屬于兵團級的作戰單位了。如侵占中國武漢地區的第十一軍,就曾指揮過九個陸軍主力師團、四個混成旅團及大量特種部隊。日本陸軍軍以上的作戰單位是方面軍,二戰時日本陸軍曾出現過近20個方面軍的番號。而方面軍以上就是大戰略區的指揮機構,如日本關東軍、日軍中國派遣軍、日軍南方軍、日軍第一總軍、第二總軍等,其再往上就是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和戰時大本營了。至1945年8月中旬日本帝國主義宣布投降時,其大本營指揮下的日本陸軍有6個大戰略區級的作戰單位:①在中國關內戰場的日軍中國派遣軍,下轄在北平的華北方面軍、在漢口的第六方面軍、在上海的第十三軍,在杭州的第六軍、在廣州的第二十三軍及海軍中國方面艦隊的3萬余兵員,共計109萬多人。②在中國東北地區的日本關東軍,下轄駐牡丹江的第一方面軍、駐沈陽的第三方面軍及駐朝鮮的第十七方面軍,共計兵員96萬。③司令部設在越南西貢的日軍南方軍,下轄駐緬甸的緬甸方面軍、在新加坡的第七方面軍、在菲律賓的第十四方面軍、在曼谷的日軍第十八方面軍,共計75萬余人,④在日本東京地區的日軍第一總軍,下轄在仙臺的第十一方面軍、在東京的第十二方面軍、在名古屋的第十三方面軍。⑤在日本廣島地區的日軍第二總軍,下轄在大阪的第十五方面軍、在二日市的第十六方面軍。⑥設在東京的日本航空總軍,下轄四個航空軍及八個航空師團。加上直屬日本大本營指揮的駐扎幌的第五方面軍,駐守在日本本土的部隊共240萬人。另外,還有駐臺灣的第十方面軍,殘存在拉包爾地區的第八方面軍和特魯克島的第三十一軍也歸日軍大本營直接指揮。以上所有這些日軍均在1945年8月下旬至lo月中旬在各地向中、美、英、蘇、澳等盟國軍隊繳械投降。至此,日本帝國主義陸軍壽終正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