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吾去愛 > 探索發現 >

柴靜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視頻介紹

來源:小編整理2025-05-16 14:05作者:超多

柴靜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視頻介紹

人民網記者:發現了什么?

柴靜:我想回答三個問題:霧霾是什么?它從哪兒來?我們怎么辦?

以PM2.5之微小,人眼無法看到,這是一場看不見敵人的戰爭。所以這次我攜帶儀器,做霧霾健康測試,作為志愿者參與人體實驗,分析呼吸成份,拍攝肺部深處碳素沉淀的后果,想向大家解釋“霧霾是什么”,性質、危害、構成。

通過科學家向我展示的源解析結果,可以回答“霧霾從哪兒來”。我國的空氣污染60%以上來自煤和油的燃燒,霧霾問題很大程度上是能源問題。中國煤炭消費量在2013年就超過了全世界其他國家用煤量的總和。車的增速也是歷史罕見。作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不得不同時面對數量和質量要求這兩大挑戰。通過調研,我發現我國燃煤和燃油大概存在“消耗量大”、“相對低質”、“前端缺少清潔”、“末端排放缺乏控制”四大問題。我也嘗試揭示這幾大問題背后的管理與執法困境。

“我們怎么辦”是有路可尋的。從英美的治理經驗可以看到,發生過“大煙霧事件”的倫敦當時的污染比當下中國更嚴重,但在治理污染的前20年,污染物下降了80%。發生過嚴重“光化學煙霧”事件的洛杉磯,車輛比上世紀七十年代增加了3倍,但排放低了75%。就象解振華主任所說,人類的教訓和經驗放在那里,證明污染可以解決,而且不必那么久,中國已經承諾2030年左右碳排放到峰值,碳排放與霧霾同源,有協同減排效應,這個峰值的倒逼,意味著未來只能向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的方向去,不走唯GDP道路,整個國家的治理體系、能源戰略、產業結構都會隨之改變,會對普通人的生活產生巨大影響,未來的創造者是抓住先機的人。

人民網記者:你以前也做過很多污染報道,并且被評為環保部2007年度“綠色中國年度人物”,這次與你以往報道有何不同?

柴靜:這些年我做過的一些污染報道,但都是就事論事,停留在監督某些排污企業和地方政府GDP沖動上,我自己也停留在一種“要發展還是要環保?”的簡單思維方式上。

這次拉開時空,對過去的問題再回訪,再思考這些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的產業現狀,看到它們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我感覺環保與經濟發展并無沖突。大氣污染并不是改革開放帶來的,恰恰需要更充分的市場化改革才能解決這一問題。環保不是負擔,而是創新的來源,可以促進競爭,產生就業,拉動經濟。國際治理污染的經驗也證明了這一點。第一,政府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讓市場成為配置資源的主要力量。第二,政府不可或缺,必須通過制訂政策,嚴格執法,來保證市場競爭的公正公平,優勝劣汰。這兩點都與我國當前改革的方向一致。

人民網記者:那你覺得普通人應該怎么做?

柴靜:我自己并不想鼓動號召他人必須做什么、應該怎么做,那有一種強迫性。小時候有一次,我把肥皂水倒在了樹根上,我奶奶沒說什么,只是拿小鏟子把肥皂水鏟起來,埋在了別處—人去做什么,是因為心底有愛惜。

我自己曾經對霧霾無知無覺,現在我對空氣有我的愛惜,所以我去找適合我的方式,比如盡量不開車,比如參與公眾參與立法研討會,與揚塵的工地交涉,打環保舉報電話12369,要求餐館安裝上法規要求安裝的設備,要求加油站維修油氣回收裝置。我把這些也呈現出來,這些只是能做的一小部分事情。我相信,別人心底有自己的愛惜,有適合自己的實踐。

人民網記者:是什么讓你覺得大氣污染治理有希望?

柴靜:這一年我都是以個人身份去拜訪他人,包括職能部門。沒人拒絕提問,在回答時都毫無保留,直面問題。我覺得他們都希望能公開地討論問題,因為問題呈現就是解決的希望,而且認識的深度決定解決問題的速度。

一年中我建立了十幾個微信群,是與體制內外專家共建的,這么長的時間里,他們毫無回報地提供支持,其中北京市環保局機動車處的處長李昆生給我印象很深。我跟朋友說過,這個人讓我很慚愧,有時候我都覺得某件事做不下去,不太可能,他還在繼續發表文章,不斷往前推進。深夜有時會收到他的兩三篇文章,文中的急切之情和為公之心對我是一個感染。即使他批評的人也很尊重他,因為這個人出自誠意。

去拜訪石化行業的有關專家時,我說問題如果您覺得尖銳,請不要介意。他說沒關系,你問的都是媒體和大眾關心的,應該向大家公開,他也很坦誠。任何一個國家都需要在環保與經濟之間尋找到最佳平衡點,能公開討論是前提,在這次我深切感受到了這點。

中國有很多人希望把這件事改善,在為此努力。簡單地說,每個人都希望空氣清新。什么是社會共識?再沒有比這個更強烈的社會共識了。這是我的信心。

人民網記者:除了這次演講,你還做了什么?

柴靜:當前《大氣防治法》正在修訂,我將采訪的資料和稿件都發給了全國人大法工委,希望能為法律修訂帶來一點參照。他們逐字看完,附上建議,返還給我,并打電話表示感謝,說會在修訂時考慮相關問題。

我將稿件也發給了正在制訂國家油氣體制改革方案的小組成員,得到的反饋也讓我很意外。他們提出的唯一意見是,如果篇幅不限,可以談得更多。

我想立法者和政策制訂者的態度是因為,改革在中國適逢其時,需要讓大眾更多地知情參與,更多地討論,形成共識。公眾是空氣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之一,沒人比普通人更清楚自己身邊的污染源,也沒人比我們更愛護自己的家園。

人民網記者:一個母親這個身份切入,我是覺得特別親切,但是你有顧慮嗎?

柴靜:我有一個很大的顧慮,就是說我有沒有權力說到她?因為那是她的生命和她的生活,我必須要考慮說出來之后她將來可能會承受什么,這種壓力最大。后來我先生說,你還是說吧,我最深刻地感覺到你在有孩子,尤其她生病后,才會對空氣污染這件事有了完全不同的態度。他說,這是你回避不了的一個基本動機。 他說,如果你回避了她生病,這種態度里面其實隱含著一個問題,就是說好像生病本身是不好的,或者是羞恥的。不用太顧慮和緊張,要相信這個社會的基本善意。這句話對我有說服力。

人民網記者:我不僅是理解,而且能夠強烈地帶著情感感受到。

柴靜:一個人沒有當媽媽之前,這個世界只跟你有幾十年的關系,到此為止,我對我的一生負責任就可以了。但確實有了她之后,你跟未來世界有了關聯,有了責任。如果沒有這樣的一個情感的驅動,我確實很難去用這么長時間做完這件事。

  • 今日熱點
  • 一周排行

名人資料

更多
久久成人综合网,亚洲免费视频在线观看,91久久精品一区,国产深夜精品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