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吾去愛 > 探索發現 >

柴靜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視頻介紹

來源:小編整理2025-05-16 14:05作者:超多

中國有綠色標識嗎?其實有的。但是你會注意嗎?我想也許很少。我沒有深入研究無法為任何綠色標識背書,不過起碼有一種標識是國家強制的,那就是能效標識,詳見官方網站:中國能效標識網

遺憾的是,如同柴靜視頻中的機動車排放標識一樣,中國的能效標識還存在造假現象。歐洲和美國的綠色標識都是由NGO發起的,而NGO通過公信力發展自身,傾向于站在消費者這邊。關鍵在于,消費者自己得去在意,得去用鈔票投票,得去關注和了解相關標識。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教育消費者了解相關知識,監督相關部門履責,也是媒體、專家、政府、社會組織都可以去做的。

若是你嫌綠色商品價格高,還有一種選擇:就是不買那么多東西。人們購買商品的動力深受消費主義的影響:我們認為消費會帶來快樂,認為商品會提升我們的社會形象。然而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人的整體幸福感在收入達到一定程度后不再隨著收入上升而升高,與家人、朋友、社區共享的快樂才帶來更深刻的幸福感。

共享消費也是一種提高資源利用率的解決辦法,比如共享用車。隨著信息流動的便捷,這方面我們未來勢必會看到更多的解決方案,在經濟上也更劃算。更難的也許是觀念上從“擁有”到“共享”的轉變。觀念的轉變,依賴于有影響力的先行者的帶動,依賴于社會對環境的重視,依賴于每一個人,對這種現象的支持。

國家層面:除了制定排放標準并實行監管,政府其實還有許多辦法可用。令我在意的是,至少在美國,國家的各種政策在實施前會進行經濟上的成本-收益分析并將結果公示。這一點對于環境問題尤為重要。因為環境方面的收益是隱性的,長期的,覆蓋全社會的,更不容易看到直觀效果。也正因為沒有相應的分析,我們有時往往注意不到環境政策對經濟的正面作用,將環保支出視作負擔。

歐洲國家的政策有這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政府采購。歐洲發達國家政府將環保作為政府采購的要求之一,盡管歐盟不允許在國家政策中規定具體的綠色標識,以免造成對特定組織的偏袒,但是計劃制定一系列原則,來協助各國在政府采購中考慮到可持續發展。

Deposit-Refund System(DRS)。購買消費品時先交容器(如酒瓶)費用,用完后交還商家。國家層面實行這一政策能夠大幅提高回收率。你可能覺得酒瓶而已,有那么重要嗎?其實玻璃生產是能源消耗大戶:“據玻璃包裝協會統計,回收一個玻璃瓶節省的能量,可以讓一個100瓦的燈泡點亮4個小時,可以讓一臺電腦運行30分鐘,可以收看20分鐘的電視節目。” (玻璃瓶回收體系亟待建立)

國家強制要求采用節能燈具。你知道嗎?中國照明用電占所有用電量13%。歐盟通過使用節能燈,每年節約400億度電。目前中國已有淘汰白熾燈路線圖(國內照明用電節電潛力達480億千瓦時 )。

經濟激勵。這點我們在其他經濟活動中并不陌生,現在是時候把他們用到環保上了!環境問題的形成源于污染的外部性未能市場化。政府對此進行的調節有利于釋放正確的市場信號,例如對高排放車輛征收碳稅或生態稅,對電動車等予以稅費減免甚至經濟補貼。然而,環境經濟政策的實施效果在實踐中會引發一系列連鎖效應;而單純的經濟激勵如果不輔以監管和充分的信息提供,則未必能達到預想的效果。此外經濟激勵必須考慮實際中的公平,而不僅僅是對環境水平的提升促進。

讓所有人都滿意的公共政策很罕見。如果你不介入改變,就是在等待其他人來改變你。個人如何影響國家政策制定?這個問題有點超出我回答的能力。希望兩會的開場,能讓大家往這個方向多思考一些。

企業層面:

我們所關注的就業和經濟發展,最終大部分還是靠企業解決。而企業相對于個人有更多資源,相對國家有更大靈活性,是創新的主要力量。關于傳統環境領域的企業發展所帶來的工作機會這里就不多說,畢竟整體市場規模還不大。斯堪的納維亞國家提出的企業層面可持續發展趨勢是什么呢?

首先,針對消費者日益增長的環保意識,企業不僅得考慮“環保需要我付出什么”,更要考慮“不環保我是否能承擔得起后果”。企業若能利用好環境需求,則能變成本為機遇,創造自己獨特的價值和競爭力。環境污染的產生本來就是由于未能成為產品的資源被廢棄。如果能增加資源利用效率,則可以在環保的同時增加收益。為此需要進行技術上的創新投入。

租賃而非售賣也日漸成為消費者愿意接受的商業模式,這能夠促進貨品的循環使用,也鼓勵生產有更長生命周期的高質量貨品。

綠色供應鏈:發達國家的消費者和NGO都開始注意供應鏈所牽涉的環境和社會問題,例如原料生產和運輸中的污染,對工人的環境健康是否重視,給不發達地區的供應商提供的價格是否合理。企業的供應鏈是否綠色,也通過綠色標識和NGO調查報告的方式進入了公眾視野。即使中國消費者對綠色供應鏈還沒有那么大關注,作為制造業大國、出口大國,中國的企業也必須審視自己的環境標準是否符合發達國家的環境意識需要。

綠色營銷:企業可以加強對綠色標識的宣傳,和綠色標識組織一起對公眾進行教育,增加自己的品牌競爭力。當然,消費者選擇是一個錯綜復雜的過程,這種改變不會一帆風順,需要小步走,制定最符合自己的策略。

綠色過程:在企業的運營、制造、工業流程設計中考慮環保和高效。

電子物資和遠程辦公:通過提供數字化產品而不是實物產品,既滿足某種消費者需求,又不必消耗大量物質資源。在辦公過程中使用遠程和虛擬的工具,減少出差開支和上下班交通,也可以在降低企業運營成本的同時減少環境影響。

關于企業在綠色經濟中的作用,還有太多可能性。看到這里,你還覺得環保和經濟發展非此即彼嗎?

城市層面:我們所生活的城市,和我們能呼吸到怎樣的空氣最為相關。所能采取的辦法,和其自身的城市特點有很大關聯。歐洲的經驗主要有這么幾點:

能源供應:城市的能源選擇和能源管理,影響著能源的價格,左右著能源的利用效率。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規劃:我們在談到城市管理對人們出行的影響時,不僅僅是在說公共交通的便利程度,也是在說城市的布局。在歐洲,城市規劃中經常需要聽取公眾意見和各行各業的看法,長期討論。因為城市的建設一旦確立,將會影響未來數十年或是更久。

可持續發展社區:社區成員使用可再生能源發電自給自足,共同協商確定環境友好的生活方式。

綠色生活方式:城市鼓勵綠色的生活方式,例如提供公共自行車,便利的廢品回收地點,方便的戶外活動地點等等。(如果走路10分鐘就有綠地公園,或許周末自駕出游的人,會減少許多)

城市規劃和建設這一塊我了解不多,有待專業人士補充。

寫了兩天,終于大致更新完畢。雖然學識有限,難免錯漏,只愿有那么幾點會觸動你;無論是關注,是行動,是傳播,都是當下所需要的力量。這已經是篇長文,但,請讓討論從這里開始,而不是到這里結束。

補充說明:

關于有爭議的PM2.5濃度上升和癌癥的關系,舉一例:2013年,歐洲一項涉及九個國家31萬人的研究表明,PM10與肺癌的相關性顯著,PM10和PM2.5與肺腺癌的相關性顯著。每提高10微克/立方米的PM10濃度,肺癌發病率上升22%。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3849838.

注:由于疾病受多種環境因素影響,在研究中必須考慮剔除這些因素,但無法做到完美,因此以上研究不等同于“霧霾導致肺癌”。并且(如同柴靜在視頻中所承認的),老齡化和吸煙仍然是肺癌的最主要原因。所以,無法根據某地的PM2.5濃度和肺癌發病率,直接得出相關性判斷。相關性也不直接等于因果性。而人的免疫能力還有個體差異,所以即使環境因素一致,每個人因此患病的幾率也不會一樣。在此就不再一一詳細說明,期待另有專家撰文討論。

  • 今日熱點
  • 一周排行

名人資料

更多
久久成人综合网,亚洲免费视频在线观看,91久久精品一区,国产深夜精品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