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介紹
這樣的殺人天,讓我想起了柴靜的《穹頂之下》。上網去搜,貌似主流視頻網站均已下架。這或許正是我們今天還要面對這樣天氣的原因之一。無論她的講述是否百分之百客觀準確,一個社會,如果它不能對個人的意見表達寬容,必然就不得不對各種惡(包括霧霾)寬容。
網友熱評
小女修宜:負責封殺柴靜的人很負責,負責治理霧霾的人卻很不負責。
TyrionLannister:記不記得08奧運的時候,有兩個外國運動員下飛機的時候戴著口罩,當時輿論認為是敵對勢力刻意貶損我國大好環境,人民群眾是何等的群情激憤?有些事,不得不說確實是活該。
馬志航:包子初中畢業,你能指望包子辦事兒多靠譜么。
馮新輝-:封殺了柴靜卻擋不住霾!
網海泛輕舟:中國堅決不走西方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現在終于聽明白這句話了:中國堅決走“只污染,不治理”的道路。//@任志強: 封殺了柴靜卻擋不住霾!
柴靜震撼自費百萬元拍霧霾調查紀錄片公益作品《穹頂之下》視頻|同呼吸共命運在線觀看
#柴靜霧霾調查# 沉寂一年后,柴靜歸來,推出公益作品《穹頂之下》,多個污染現場尋找霧霾根源,多國實地拍攝治污經驗。同呼吸,共命運,要為空氣做點事。@人民網 與@優酷 同步播出
視頻: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 同呼吸共命運(已被刪除屏蔽)
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
#柴靜霧霾調查# 沉寂一年后,柴靜歸來,推出公益作品《穹頂之下》,多個污染現場尋找霧霾根源,多國實地拍攝治污經驗。同呼吸,共命運,要為空氣做點事。@人民網 與@優酷 同步播出
“無論如何我都沒想到,這是我女兒可能會面臨的一個世界”
有時我會看到女兒站在玻璃窗前用小手拍著,用這個方式告訴我她想出去玩。她總有一天會問我,媽媽為什么你要把我關起來,外面到底是什么?它會傷害我嗎?這一年我做的所有的事情就是為了回答將來她會問我的問題,霧霾是什么?它從哪來?我們怎么辦?
“中國有很多人希望把這件事改善,在為此努力。簡單地說,每個人都希望空氣清新。什么是社會共識?再沒有比這個更強烈的社會共識了。這是我的信心。”
簡介:柴靜,著名傳媒人,前央視主持人,記者。北京大學藝術碩士,曾長期制作污染治理報道如《山西:斷臂治污》《事故的背后》《塵肺病人維權調查》等,獲選2007“綠色中國年度人物”,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理事。2014年初從央視辭職,2015年初推出空氣污染深度調查《穹頂之下》。
關注大氣污染:柴靜自費拍攝霧霾深度調查《穹頂之下》
人民網記者:你告別央視之后,為什么選了霧霾這么一個題材?
柴靜:這不是一個計劃中的作品,當時因為孩子生病,我辭職后打算用相當的一段時間陪伴她,照顧她,所以謝絕了一切工作邀請。照顧她過程中,對霧霾的感受變得越來越強烈,整個生活都被它影響了,加上全社會對空氣污染問題也越來越關心,職業訓練和母親本能都讓我覺得應該回答這些問題:霧霾是什么?從哪兒來?該怎么辦?所以就做了這個調查。
人民網記者:你怎么想到公之于眾的?
柴靜:一開始沒有想要公開,只是自己找資料,找專家問,想解開一些迷惑。我調取了十年來華北上空的衛星圖片,可以看到空氣污染早已存在。我就在北京生活,怎么沒意識到?我找了奧運空氣質量保障小組組長唐孝炎院士,她提供給我2004某個月的PM2.5數據曲線,相當于今天的嚴重污染,首都機場也關閉了,只是當天新聞報道是霧?梢姰敃r整個社會對空氣污染缺乏認識。
我深感作為傳媒人的一員,也有責任,因為當時我在北京,但我渾然不覺。我做過不少污染報道,總覺得好象看到煙筒,看到廠礦才會有污染,所以生活在一個大城市里就無知無覺。
人都是從無知到有知,但既然認識到了,又是一個傳媒人,就有責任向大家說清楚。不聳動,也不回避,就是盡量說明白。因為如果大家低估了治理的艱巨和復雜,容易急,產生無望的情緒。如果太輕慢,不當回事,聽之任之,更不行。所以盡可能公開地去說明白,也許可以有很多人象我一樣有改變,為治理大氣污染做一點事。
人民網記者:這一年你都去了哪里?
柴靜:我拜訪了國內外多家研究大氣污染的學術機構,去了一些污染嚴重的現場調研,調查了背后的執法困境。接觸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改委能源所、工信部產業司、環保部等職能機構,也去了倫敦、洛杉磯這些曾經污染嚴重的城市,想找到一些空氣污染治理的教訓與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