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中為了拒絕煤炭而采用“油氣時代”的提法,更令我有些詫異。片中已經說明,煤炭經過清潔化可以減少污染物排放,并不需要完全否定。燃油并非清潔能源;天然氣雖然較為清潔,但是燃燒過程中照樣會產生氮氧化物(PM2.5前體物)。更不用說他們都是化石能源,既不可再生,又不低碳。視油氣為未來,有點自相矛盾。有可能只是把污染從一個區域轉移到另一個區域……正因如此,全世界都在呼喚對能源的節約,能效的提高,以及更清潔的替代能源。我們真的必須重走油氣時代的老路嗎?
論點二:燃油品質是導致車輛污染物排放標準遲遲無法提高的限制因素。而無法提高油品則是由于利益集團掌握了標準制定的權力。發達國家的燃油品質標準由環保部門制定,但中國標準制定中,環保部門缺少專業人員。允許各利益相關方進行協商,將相關信息公開,是本片提出的解決油品之道。片中還提出,應當放開能源市場,允許民營天然氣進入市場競爭。
油品確實需要提高。但是將市場作為解決問題的捷徑,則為不擇手段的競爭留下了一扇后門。在片中我們屢屢看到監管不力造成的環保困局,又怎能保證,天然氣的開采和運輸,不會因此產生新的環境污染?這種污染可能不如霧霾那么近在眼前,卻不會憑空消失。水電是一項早就允許民營投資的能源產業,但是不同于一般人所想象的“清潔能源”,其帶來的環境和生態問題頗為嚴重。相關報道連篇累牘,這里不予展開。以市場競爭促進創新,把環保作為創新的動力,這是我們的美好愿望,也并非不可實現。但,要令它成為現實,除了去掉壟斷保護的枷鎖,更需培育生長的土壤。
為什么發達國家放開市場沒有導致這樣的問題?他們的環保部門為何具有極大的權力?愛荷華州立大學周江評老師的這篇文章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周江評:洛杉磯的治霾經驗。在這里面,公眾的參與權和知情權,NGO的參與,環境訴訟的威力,都是極為關鍵的。在我國的語境下,卻有些水土不服;蛘,從今天開始,我們可以改造水土……
關于機動車,輪船,飛機帶來的污染,柴靜的報告都試圖涉及,卻未曾明確指出:交通和消費需求才是驅動這一切經濟活動的內在因素。很難說這是一種取舍還是一種忽視。唯一談到的是減少開車次數,短距離不用車。其實,我們即使不自己開車,也難免由于所購買的商品在運輸中的交通需求,給污染帶來貢獻。在輪船和飛機運輸的貨物中,有我們的海淘代購,也有從世界各地進口的原料。你,意識到了嗎?
而片中談到個人對污染行為所能做的,似乎只能是不斷的舉報。這種結果,不能怪柴靜和她身后的制作團隊。我卻不愿意停留在這一層面。
霧霾治理只是中國環境問題的縮影。我們羨慕發達國家的藍天白云,但是他們同樣在被環境問題所困擾。要讓經濟綠色化,除了傳統上的監管和污染控制,他們還有更多值得參考的辦法。
接下來的闡述,主要思路參考瑞典Lund大學的Greening theEconomy課程資料。如何使經濟發展綠色化,而不是演出貓捉老鼠的低效內耗,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戲?這門課程以丹麥、瑞典、挪威的綠色經濟之路,為其他國家提供啟示。確實,北歐有自然資源豐富,人口密度小,人均收入高的優勢;而且他們也確實進行了一定的污染轉嫁。但每個國家都有其自身的特征,牌發完了抱怨別人牌好是沒用的,把自己手上的牌打好才是正經。這些方法能否在中國奏效?答案需要靠每個人共同塑造。我能做的只是通過告訴更多的人,希望引發討論和改變。
個人層面:商品購買、交通出行、家庭能耗構成了個人對環境影響的主要部分。
如前所述,商品購買中的運輸能耗和尾氣排放,同樣對霧霾有所貢獻。而商品制造過程及其原料供應鏈,都在對環境產生影響。家庭電器的持續能源消耗更難以忽視。在歐洲,許多商品都有綠色標識(Ecolabel),幫助消費者進行綠色選擇。消費者選擇進一步影響商品制造者注重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