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吾去愛 > 探索發現 >

柴靜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視頻介紹

來源:小編整理2025-05-16 14:05作者:超多

柴靜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視頻介紹

  微博熱門文章:劉虓震學了13年環境 試解析柴靜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圖)

看到柴靜的霧霾調查《穹頂之下》非常激動。七年前我選擇了以PM2.5暴露模擬為博士課題,后來又在美國南加州(洛杉磯一帶)從事了兩年空氣質量與人體健康的環境咨詢工作。對照發達國家經驗,對中國的霧霾問題有著深深的怨念。柴靜作為一個新聞人,把幾個關鍵問題都找出來并說清楚了,在科學事實上沒有明顯的錯誤,這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容易的是她采訪到了許多當事人,觸動了長期以來敏感的話題;最重要的是可能她讓許多人第一次認識到,霧霾不僅和自己息息相關,而且自己是可以推動改變的力量。這部片子必將載入史冊。

吹捧過了,也吹毛求疵一下,以期作為補充。畢竟100分鐘的視頻沒有可能把所有問題都講得讓所有人理解和滿意。有三點:

有些更敏感的問題,這個視頻上其實沒提。

提出的一些解決辦法,其弊病只是三言兩語帶過。然而既然引發了討論,就不能停留在表面。

所涉及的解決方案實際上很傳統,都是發達國家幾十年前就開始采用的。中國和印度這兩個發展中大國,人口幾乎占世界40%,大約是世界其他發達國家總人口的3倍。我疑心,沿襲傳統解決路徑是會撞墻的。特別是,中國的環境問題遠遠不止霧霾。我們能不能借鑒一點新辦法,避免走傳統途徑的彎路?

接下來結合她的主要觀點說說自己的看法,另外結合最近看到的資料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首先:霧霾真的很毒。對于霧霾,不存在“適應性”問題。這句話我再重復一遍:對于霧霾,不存在“適應性”問題。吸得越多,危害越大,特別是對小孩子。柴靜視頻中關于PM2.5的化學成分分析非常專業,健康危害的動畫短片近乎完美。唯一的問題是,PM2.5的健康危害,除了影響呼吸道和肺功能,更為公認的是心血管疾病。公眾更關注肺部疾病和肺癌容易理解,但是別忽略PM2.5對心血管的影響。如果家有老人或家族內有人有心血管疾病史,對霧霾天需要有更多關注?諝馕廴具被證實與出生缺陷率提高以及新生兒體重過低有關,影響孩子一生。

顆粒物更詳細準確的健康危害表述可參閱美國環保署的Integrated Science Assessmentfor Particulate Matters,唯需注意這是2009年版本,近幾年文獻的結果未考慮在內。

而談到重現APEC藍需要減少一半排放的問題,我們不該忘記,這個一半只是以我國的“藍天”標準而定的,并不意味著只要減少一半就能實現民眾健康的需要。2014年,北京PM10的年均值是115.8微克/立方米:http://health.people.com.cn/n/2015/0105/c14739-26323653.html。而世界衛生組織2006年制定的PM2.5標準,第一階段為年平均35微克/立方米(最寬松的標準),指導值為10微克/立方米?吹竭@里,是不是覺得我們的擔子又重了?

對于10微克/立方米的制定依據,世衛組織的解釋是:“[對于 PM2.5的長期暴露],這是一個最低水平,在這個水平,總死亡率、心肺疾病死亡率和肺癌的死亡率會增加(95%以上可信度)”。

那么,我們該怎么辦?這部片子中給出了一些方法和思路。總的來說有這么幾項:提高標準,嚴格執法,對壟斷的能源行業開放市場競爭。而它也難得地明確了這么做的阻力和要付出的代價。在以往的報導中,我們總是看到說“很難”,但是難在哪里?利益相關方如何思考這些問題?別的國家如何能做到?柴靜以貼近大眾的方式做了呈現。幾個主要的論點是:

論點一:導致霧霾的燃煤中,劣質煤占了很大成分,劣質煤被用在過剩產能上,形成的是浪費,但是卻一直接受國家財政輸血。對劣質煤的監管不力來自于對影響就業的擔憂。環保部門沒有否決的權力。

如果要淘汰這些產能,結果會是什么呢?一是原先的煤礦工人會失業,二是成本要提高(洗煤或是控制排放)。片中有三個人為“淘汰產能”的合理性說了話:英國的煤礦工人認為,自己重新找工作就行了,沒有這份工還有其他的。英國的能源大臣表示,環保不是負擔,環保會催動創新,讓新產業淘汰舊產業。發改委副部長則認為,以綠色低碳倒逼產業轉型是出路。清潔產業也能吸納就業。

我們也不該忘記,環保需要付出代價,不環保同樣有代價,甚至代價更大。該片對“環保是奢侈品”的概念發出了挑戰。事實上,長期生活在高污染地區的底層勞動者,才是污染的最大受害者。肺癌村的環境難民,從小看不到藍天的小姑娘,都在承受著沉重的代價。而千千萬萬的城市居民,無論是看不見西山的北京人,還是看不真西湖的杭州人,已經在漫天霧霾中,呼吸了至少十年。人們需要工作,也需要健康,需要自在地生活。

在“環境污染是經濟發展所必須付出的代價”這一觀念甚囂塵上的今天,這種聲音非常難得。然而,我認為視頻中的這些觀點說服力還有欠缺。“失業了重新找份工作就好”,實在有點何不食肉糜的感覺。也許我們更應該問的是:如果造成工人失業,我們如何幫他們重新找到工作?如果倒逼企業轉型,利益又將如何分配?造成的能源和資源價格提升又將由誰承擔?我們必須以科學的態度回答這些問題,而不是以盲目的樂觀搪塞,更不能以“難以回答”為借口,拒絕討論。

  • 今日熱點
  • 一周排行

名人資料

更多
久久成人综合网,亚洲免费视频在线观看,91久久精品一区,国产深夜精品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