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四川是民族戰爭大后方的主要基地,無論兵源、糧源都是全國之冠。武漢失守,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四川成為全國戰時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大后方的戰略要地,因此,四川特別是陪都重慶是日軍大轟炸的重點地區,四川的損失和犧牲極為慘重,但四川人民冒著空襲的威脅,仍堅持生產,支援抗戰。日本投降后,1945年10月8日《新華日報》發表社論《感謝四川人民》中指出,五千萬四川人民在八年抗戰中,“對于正面戰場送出了多少血肉,多少血汗,多少血淚!”,對抗日戰爭做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
四川對抗日戰爭的巨大貢獻 川軍民都有哪些貢獻
一、四川是抗戰后方主要的兵源補充基地
四川是最早出兵抗日的省份之一,盧溝橋事變的第三天,四川省政府主席劉湘就電告蔣介石,表示愿率川軍出川抗戰,并通電全國,主張全國總動員,同心一德,共赴國難。同時川軍將領紛紛表示愿率所部參加作戰。9月1日川軍先頭部隊即分三路出發奔赴抗日戰場。先后參加了許多重要戰役,計有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豫中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中條山之戰,長沙三次會戰,獨山之戰等大小戰役近30次。在全國各地抗日戰場上 ,都有身穿粗布單衣,足登草鞋,肩背竹斗笠和大刀的川軍健兒的身影。他們與裝備精良的敵軍相戰,雖然奮不顧身,英勇沖殺,但損失和犧牲是很慘重的。
抗戰八年中,四川先后出兵參加抗戰的部隊計有七個集團軍,12個軍,27個師,共出兵3025000余人,分布在全國各地戰場,以身殉國者達263991人,負傷者356267人,失蹤者26025人,共計646283人。據國民政府不完全統計,抗戰時期中國軍隊戰死、負傷、和失蹤的總人數為3200000人,川軍為64萬余人,占全國總數的20·20%。
1944年湘桂戰役失利,舉國震動。在這緊急關頭,國民政府急于組建一支機械化部隊,號召十萬知識青年從軍。四川立即掀起知識青年自愿參軍的熱潮,參軍人數達4萬余人,也是全國之冠。此外,國民政府還不斷在四川各地緊急征兵300萬。在當時抗日戰場作戰部隊中,川軍的出征數量最多,占全國征募入伍14050000多人的21·53%,即在全國出征軍中,每十人中就有兩個川軍,以致有“無川不成軍”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