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對抗日戰爭的巨大貢獻 川軍民都有哪些貢獻
二、四川是戰時軍需物質的主要基地
沿海城市及武漢淪陷后,華北、華東的軍工廠,大多集中遷往重慶地區,致使重慶成為戰時軍工生產的中心。這些內遷的兵工廠,在兵工署的統一規劃下,經過調整和改組,盡可能實行了專業化生產,形成了新的兵工生產體系。在重慶地區的主要有第一兵工廠(原漢陽兵工廠)主要生產步槍、迫擊炮彈。第二兵工廠(原漢陽火藥廠)生產各類槍彈發射藥及化工產品。第三兵工廠(原上海煉鋼廠的一部分)從事機械修配及工兵器材制造。第十兵工廠(原南京炮兵技術研究所)生產步兵炮彈。第十一兵工廠(原鞏縣兵工廠)生產步槍子彈。第二十一兵工廠(原金陵兵工廠)生產馬克沁重機槍、捷克式輕機槍、82毫米迫擊炮、中正式及漢陽式步槍。第二十五兵工廠(原珠江兵工廠之槍彈廠)生產7·5毫米槍彈、木柄手榴彈。第三十兵工廠(原濟南兵工廠)生產木柄手榴彈,27式擲榴彈擲彈筒、緩燃導火線。第四十兵工廠(原廣西兵工廠)生產79毫米機槍彈、82迫擊炮彈。第五十兵工廠(原廣東第二兵工廠)生產60、150毫米迫擊炮、彈,野炮彈及山炮彈。
集中在重慶地區的這些兵工企業(包括少數民營廠)生產了大批武器彈藥,據統計每年制造手榴彈300多萬枚,迫擊炮彈80萬發,槍彈500萬發,飛機炸彈7萬余發。自太原失守后,前方所需武器,基本上由重慶地區生產提供,保證了抗戰軍需。
為滿足戰時軍工生產的需要,重慶地區新建和擴建鋼鐵廠36家,抗戰前重慶只有磁器口一家鋼鐵廠。據《戰時后方冶金工業史料》記載,抗戰時期,大后方有鋼鐵骨干企業12家,四川占十家,其中重慶占9家,云南有兩家。據1945年統計數字,重慶鋼鐵產量達到41192噸,約占全國鋼產量的三分之二。以1940年與1937年相比,四川生鐡產量約增加3倍,粗鋼增加2·5倍。能源方面的煤炭、石油、電力亦相應得到發展,煤炭生產增加16倍,石油增加13倍,據統計,戰時四川電力裝機容量為3萬千瓦,年發電量2·6億度,居戰時全國第一位,這些都為抗戰時期保證軍工和民用的需要,起到重大作用。